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简称[1][2][3],其称法于1999年正式面世[2],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是两弹一星研发的主要负责人[4][5][6]。1960-1970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4年)、试射了第一枚装载核弹头地对地导弹(1966年)、爆炸了第一枚氢弹(196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3][4]。其中,1964年10月16日,596原子弹罗布泊成功爆炸,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3][4];而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酒泉发射升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3][4]

1945年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核子时代[7][8][9]中国大陆核武器研发计划始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中华民国蒋介石政府,获得部分美国人士的支持,但美国政府对外实行了技术封锁[10][11][1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批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科研人员陆续回到中国大陆[11][13][14][15][16],与此同时苏联继美国之后成功研制出原子弹[17]。1952年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拒绝了中国大陆关于援助研制核武器的请求,中方的研发计划因此搁浅[17][18][19]。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新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同意帮助中国大陆建立核反应堆、和平利用原子能,又因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中共高层遂于1950年代中后期启动了原子弹、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研制,1960年前获得了苏联方面的重要支持和援助[18][19][20][21]。研发和试验基地选址于人迹罕至的西北地区,包括青海221基地新疆罗布泊马兰基地以及位于甘肃内蒙交界处的酒泉发射场等,至少数万人参与了建设与研制[22][23][24]。但此后两弹一星的研发经历了1960-1970年代中苏交恶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冲击[16][25][26][27],期间苏联于1969年一度计划核打击两弹一星基地以及北京等中国大陆重要工业城市[28][29][30][31][32]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前期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其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的“863计划”以及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33][34][35]。此外,拥有核导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即第二炮兵)也于1966年两弹一星研发期间成立,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和国防力量得以增强[2][36]。但核试验亦造成了核辐射核污染等负面影响[37][38][39]。另一方面,冷战期间,在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太空竞赛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和媒体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研制核武器以及人造卫星,反应不一[40][41][42][43][44];其中,美国、英国作为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国,其政府对中国大陆的原子弹核试验表示了失望和遗憾[42][45][46],苏联官媒对中国的核试验和卫星上天均未作过多的报道和评论[40][43],而越南朝鲜等国的政府首脑则对中国表示支持[41]